保險該買終身硬碟救援險還是買定期險,一向是廣大網友爭辯不休議題。有人認為年輕趁早買終身險,繳20年保費就能獲得終身保障,若以現在台灣長壽社會的結構來算,終身險似乎非常划算;不過平民保險王劉資料救援鳳和卻認為,買保險其實就跟喝咖啡一樣,很多時候業務員推銷就像熱騰騰的咖啡上桌,但時間久了咖啡冷掉就變得苦澀。劉鳳和認為終身險就是這樣的概念,因為終身險的保障並不高,等到60年後需要出險,保障內容過低往往讓保戶覺得保障不足。
劉鳳和在東森財經網路節目《理財達人秀》中詳細解析終身險和定期險的優缺點,劉鳳和表示,終身險的優點就是保障終身,而且一定領得到,不會讓保戶覺得辛苦錢白白繳給保險公司,但終身險的缺點就是保費高而保障低,另外腳不滿期保單恐會失效,等於白繳。另外最重要的是終身險的保障效果,在時間拉長之後,恐怕會被時間吃掉。劉鳳和舉例,例如終身住院醫療險,一天理賠1,200元病房費用,但60年後的1,200元,其實微不足道,因為60年後的住院費可能會再調漲。
硬碟是電腦的主要儲存裝置,當硬碟發生故障時,可能會遺失部分資料,甚至可能整個硬碟的資料都會丟失。很多使用者並沒有資料救援的概念,認為磁碟上的資料一旦遺失或毀損就永遠無法找回。其實,諸如徹底刪除、格式化、硬碟故障、病毒破壞造成的資料遺失和損壞,大多只是發生在「讀取」層面,資料本身是完好的。因此若能認清癥結,對症下藥,解決「讀取」方面的問題,資料自然就會失而復得。Windows 的檔案移除動作並沒有把全部檔案都從硬碟上清除,而是把目錄區做了一點小變動,也就是將目錄區檔案的第一個字元改成 E5,作為移除檔案的標記,但實際上檔案實體仍存放在硬碟中,直到新檔案寫入該位置。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看起來已經損壞的資料,只是意味著無法從作業系統中讀取,實際上,這些資料仍存在於資料暫存區,可以透過一些方法將其復原。
劉鳳和表示,前陣子就遇過客戶,在半夜12點時致電問「分手」,因為客戶高齡的父親去銀行時被專員說服,購買了投資型保單,但其實投資型保單,投資獲利並沒有保證,前期行政費又高,對高齡長輩並不適合資料救援,這種情況一定要下決心「一刀兩斷」。
一般我們比較常見硬碟資料遺失的狀況可能就是不小心刪到重要資料了,因為最常找硬碟救援服務的就是不小心刪除資料,如果要進行資料恢復,先不要再把該分區或磁盤繼續寫入信息,因為剛被誤刪的資料修復機率是最大的,如果再寫入新的資料很有可能會把誤刪的舊資料直接覆蓋,那就很難救回了,所以一旦發現重要資料遺失就停止寫入新的東西,盡快使用硬碟救援軟體來進行修復,我們都知道在DOS那年代已經有很不錯的工具,可以恢復由Format命令清除的硬碟,但目前這個工具已經過時,現在有很多工具可以來恢復以格式化的硬碟資料。再來也是很多害怕的零磁道損壞,屬於硬碟壞鬼之一,只是它的位置相當重要,依但遭到破會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在來是分區表損壞了,硬碟主導記錄(MBR)所在的扇區也是病毒重點攻擊的位置,只要通過破壞主導扇區的分區表DPT,那就可以輕易地破壞硬碟的分區信息,達到對資料破壞的目的,而分區表的損壞則是分區資料數據而使記錄被破壞的,所以我們還是可以嘗試使用硬碟救援工具來進行修復看看。